西安培华学院学子开展皮影文化实践:探寻非遗传承新路径
西安培华学院“映光拾影”培华非遗守艺团暑期三下乡团队的八位团员在两名校内指导老师,一名校外的指导老师的带领下,来到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以及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282号易俗社文化街区,准备开展为期十天的非遗皮影传承保护实践活动。
溯源华州皮影 触摸千年匠心
华州作为皮影艺术的重要发源地,承载着皮影技艺千年的传承脉络。西安培华学院实践团队首站便扎根于此,沉浸式探寻这项古老艺术的源头活水。在华州明清博物馆内,泛黄的皮质影人、斑驳的雕镂工具与详尽的史料记载相映成趣,团队成员侯睿(左)、李继东(右)驻足于清代"渭华皮影"作品面前,细看其"推皮走刀"留下的细密纹路——那些不足毫米的镂空处,既有民间故事的经典场景,又暗含着关中民俗的生活印记。
团队成员观看博览馆皮影 陈露摄
相邻的展览馆内,一场即兴皮影表演引得各地游客驻足。当《喜儿》的经典桥段借光影重现,团队成员与游客们一同屏息观赏,随后随机对八位观众展开访谈。"没想到牛皮能刻出这么灵动的人物,关节动起来像活的一样",一位中年游客的感慨,让团队更直观感受到皮影艺术跨越地域与年龄的感染力。从雕刻技法的地域特色到表演唱腔的方言韵味,成员们在与游客的交流中,梳理出大众对皮影艺术的认知画像。
《喜儿》剧照 张奕萱摄
团队成员与游客一起近距离观看用于表演的皮影 陈露摄
研学钟楼工坊 精研影偶上色
离开华州,团队转赴西安钟楼旁的汪老师皮影工作室,开启技艺实践的深度学习。工作室不大,却摆满了待上色的皮影坯子与数十种矿物颜料,每一种色彩都承载着地域的自然密码。汪老师示范时,毛笔在方寸皮面上轻扫,先以淡墨勾线定调,再用"平涂"技法铺底色,最后以"晕染"凸显衣袂的褶皱层次。
汪老师工作室颜料陈列 和欣妍摄
团队成员轮流上手体验,起初毛笔总不听使唤,要么色块溢出轮廓,要么颜色深浅不均。经过两小时练习,终于掌握了力道的平衡。当亲手完成的皮影在灯光下显露出清晰轮廓与绚丽色彩,精心绘制的建筑图案、细腻笔触逐一呈现。这一批由团队成员亲手上色的皮影作品,经光影加持,生动展现传统工艺与现代创作融合成果,为非遗传承实践添生动注脚。成员们真切体会到"三分刻、七分染"的古训深意。这场实践不仅是技艺的习得,更让大家理解了传统工艺中"材美工巧"的造物哲学。
团队成员给皮影上色 和欣妍摄
探访动画工作室 探索传承新径
映光拾影陪护非遗守艺团团员走进皮影动画王工作室,探寻皮影艺术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可能。工作室负责人展示的皮影动画短片令人耳目一新:传统皮影的关节运动原理被转化为数字模型,《真假美猴王》的经典场景通过特效呈现,既保留了"隔帐说书"的叙事感,又增添了镜头切换的灵活性。
团队成员与《真假美猴王》海报合照 张奕萱摄
从华州的历史深处到钟楼的匠心工坊,再到动画工作室的创新前沿,西安培华学院学子的皮影实践之旅,既是对古老技艺的溯源与致敬,也是对非遗传承路径的思考与探索。那些在指尖流转的色彩、在光影中跃动的影人,正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文化纽带。(和欣妍 陈洁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