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特色产业“更硬核”——蒲城县政协委员助力特色产业发展
“农业特色产业应在‘三品一标’上下功夫,以品种、品质、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为抓手,夯实产业基础,争取更大市场。”9月17日,在查看大棚温湿度的蒲城县政协委员、陕西省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特聘专家、六合老口味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银科说。
金秋时节、瓜果飘香,素有“中国酥梨之乡”“西甜瓜之乡”美誉的蒲城县政协委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,从技术、管理、市场等维度,围绕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提出了很好的建议。
“产业要发展,应该打好组合拳。”县政协委员、经济农业界组长贾军虎委员从政策环境、技术措施、自然条件三方面分析西瓜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后,建议“在项目争取、抵御自然灾害和加强良种推广、土肥水管理、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等方面做细做实”。
“众人拾柴火焰高。”县政协委员、蒲城佳诚油厂负责人党西峰说,“应加强西甜瓜专业合作社的管理,更好地发挥其在种苗采购、技术指导、经营管理、后期销售等环节的指导性作用。”杨英豪委员建议,在生产中应多考虑家庭小型化的趋势,多生产“口感品质佳、个头小”的西甜瓜品种。
曾因《一个桃子如何卖到15元?》一文登上《陕西日报》的县政协委员、陕西省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、蒲城县家庭农场协会会长燕晓斌这两天正在参与筹备即将召开的“农民丰收节”。他深耕新品种、新技术应用,经营的富硒水果家庭农场获评全省“最美示范家庭农场”。为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——“蒲城酥梨”成为群众致富“金果果”,他提出“改制、改土、改种”建议:建立“技术指导+结对共赢”技术推广新制度,推广测土配方施肥、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改良土壤,选用名优品种高接换头。该建议因科学性、操作性强获党政重视采纳,县委、县政府出台《蒲城酥梨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》,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品种换优、土壤改良等关键技术,推动酥梨产业提质增效,“蒲城酥梨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攀升至49.17亿元,比上年增加3.2亿元。
“科技赋能产业。”8月15日,县政协委员、经济农业界组长、县老科协副秘书长贾军虎,会同县老科协领导,带着新编印的《蒲城酥梨栽培技术手册》,组织30余名梨农走进燕晓斌委员打造的“一年改接、两年挂果、三年丰产”高水平示范园。看到枝头硕果累累,了解到新品种价格更高、更受市场青睐,梨农们纷纷表示,将学习新技术、改造老梨园,深耕“土特产”文章,提升“蒲城酥梨”核心竞争力,助力打造蒲城农业首位产业。
“民以食为天,猪粮安天下。”县政协委员、佳茂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贠红斌,每年为国家供应优质生猪2.6万头、优质小麦40余万公斤,被誉为“猪司令、粮司令”。近期,他正忙于投资1030万元的新建猪场建设,项目达产后年出栏生猪1.4万头,将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。针对“农村老龄化严重,年轻人‘不愿种地、不会种地’”及土壤白色污染问题,他提交了《粮食规模化种植势在必行》《关于蒲城县耕地土壤改良的建议》等提案,引发县政府高度重视。目前,蒲城县除加大地膜回收力度外,已实施5.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改造提升项目,推进2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,切实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,筑牢了粮食安全防线。(刘海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