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风建设“永远在线”的三重密码
学习教育的结束并非作风建设的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习近平总书记早已点明关键,“抓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”“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,永远没有休止符”。这深刻表明,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当下决不能有“松口气、歇歇脚”的心态,而应锚定“根本”强党性、紧盯“长效” 建制度、秉持“钉钉子精神”持久抓,在日复一日的“做功”中积势蓄能,让优良作风从“一时红”变成“长久红”,为高质量发展筑牢“作风堤坝”。
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”,作风问题的根源,说到底是党性问题。党性是“定盘星”,党性强则作风正,党性弱则容易理想信念动摇、宗旨立场偏移、纪律观念淡漠,权力观、事业观、政绩观自然会被“走样”,“四风” 问题也会趁机“钻空子”,出现出轨越界、跑冒滴漏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。所以抓作风建设,必须牢牢牵住“强党性”这个“牛鼻子”,坚持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这一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,严肃党内政治生活,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,突出正面典型“引路子”、反面案例“敲警钟”,在理论武装中夯实信念之基,在抑奢崇俭、激浊扬清中受教育、守底线,在对标对表、反躬自省中祛除邪气、涵养正气。只有从根源上把理想信念的“地基”打牢,把纪律规矩的“笼子”扎紧,才能让拒腐防变的意识刻进“DNA”,让干事创业的动力“满格在线”。
没有规矩不成方圆,没有制度难成事业。作风建设要想“不翻车”,离不开制度的“硬支撑”。如果说党性是“内在自觉”,制度就是“外在约束”,二者缺一不可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制定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,并把落实八项规定、纠治“四风”写入党内法规,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改进作风的制度规定——从“舌尖上的浪费”到“车轮上的腐败”,从“文山会海”到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,逐一划定红线,自上而下、一以贯之,正是这套制度组合拳,让党风政风焕然一新,社风民风持续向好。事实充分说明,坚持以问题为导向,及时将党的作风建设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,建立健全有效管用的体制机制,抓好制度的执行落实,坚决维护好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,构建常态化机制、完善制度化体系、巩固长效化成果,把制度的刚性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觉,才能堵住不正之风漏洞,防止反弹回潮,实现标本兼治。
政贵有恒,治须有常。作风建设最忌“一阵风”,必须在“抓常、抓细、抓长”上“下真功”。优良作风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,不良作风的改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,都需要久久为功。对于作风建设,群众最担心的是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”“雨过地皮湿”,最期望的是能“常态化在线”,真正解决实际问题。抓常就是把作风融入日常,突出关键岗位、重点领域、重要节点,紧盯作风老问题和新动向,强化示范带头,注重引导监督,让作风建设深入人心。抓细就要聚焦点滴小事,在具体问题上较真,从群众反馈中洞察病灶,于慎独慎微中反躬自省,防微杜渐、抓早抓小,积小胜为大胜。抓长重在跳出“抓一抓就好转、松一松就反弹”的怪圈,保持绳锯木断、水滴石穿的韧劲,坚持持久抓、反复抓,以常抓不懈的定力和久久为功的耐心,持续祛除作风之弊、清除行为之垢,在坚持不懈中见成效、求长久。
作风建设从来不是 “一劳永逸” 的事,没有 “终点站”,只有 “加油站”。唯有以“日日新”的韧劲融入血脉,以“见微知著”的敏锐扎紧篱笆,以“锲而不舍”的定力固化成果,方能使优良作风从“外在要求”化为“内在本能”,真正赢得民心、夯实根基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保障。